今年6月15日,北京市正式推出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这项改革主要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和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为重点,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支撑作用,目前这项改革已经“满月”。7月17日,北京市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表明,改革以后,费用变化比较温和,特别是病患的医疗费用有所降低,结果好于预期。(相关报道见A5版)北京市在一个月前推出的这项改革,覆盖手术、检验、中医、病理、康复、精神等六大类项目,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延续多年的医用耗材加成,使医院从“卖药品,消耗材”的盈利模式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家已经推行了医药分家制度,医院通过药品赚钱的平台被拆除,但由于医用耗材加成未能和药品加成同时废除,医院仍然可以通过医用材料的价格加成来扩张自我利益,并最终进入病患的医疗成本。
一段时间以来,医疗费用不断提高,百姓难以承受“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压力。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医药分家制度,取消药品加成为重点内容之一。药品加成是上世纪末为帮助医疗机构顺利实现市场化转轨而推行的措施,改革之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快暴露出了弊端。公立医院为了获取药品加成带来的收入,向病人提供过度医疗,不仅增加了病患的额外开支,也导致医保支出十分高昂。因此,推行医药分家,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机制,这项改革受到了公众欢迎,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药品加成,医用耗材加成也是医疗费用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在一个月前推出的这项改革,向医用耗材动起了刀子,这项改革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具有鲜明的探路和示范意义。这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正如药品加成导致医院向病患过度用药,医用耗材加成也会推动医院在病患身上过度使用医用耗材,从而导致医疗费用上升,加重病患医疗负担。北京市推行的这项改革,割断了医院从过度使用医用耗材中获取利益的“链条”,促进医院回归医疗的初心,使民众能够享受到不掺水分、货真价实的医疗服务。
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一个月来,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患者求医的总费用相比改革前大都有下降趋势。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效果并不仅仅显示在医疗费用的下降,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医院和医生能够更加尽心尽力向病患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一些重大急病患者从进院到开始治疗的时间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缩短。在这同时,北京各大医院的医生下午出诊数量有了明显提升,病人在家里或者家门口就能得到高端的医疗服务。这种由改革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等重要,前者甚至更为重要,这也是改革的价值所在。
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一个重要的经验是真正体察到了民生疾苦,把为病患减轻医疗负担作为首要目标。同时要看到,医用耗材大多是一次性用品,需求巨大,是病患医疗过程中的一个大额开支。取消耗材加成后有利于减少医院对病人的过度使用,同时还需要从源头上降低医用耗材的价格,使病人能够用得起。要在这方面收到实效,需要多部门联手推进综合改革,减少中间环节,为医用耗材降价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